讲 堂
宁安走出了这样一位人物,他激昂澎湃,投身革命,是满腔热诚的爱国青年,他奋勇抗战,数次被捕,是对抗强权的赤胆英雄,这个人就是马骏。
01为民请愿不惧捕,天安美名传四方
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上,有这样一幅画面,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一位青年面对群众慷慨演说,这副画面就是以马骏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据周恩来总理回忆,1919年,山东惨案爆发后,马骏当时只是一名24岁的南开学校学生。他率领爱国学生赶赴北京,在天安门请愿长达两天两夜。“马骏当时在天津学生中间,是了不起的人物啊,他是一呼百应啊,南开学校的校长张伯苓的话没用,马骏上去一声号召罢课,马上就罢起来”。反动当局为逮捕马骏,虐待殴打学生。马骏不忍同学们替自己受苦,主动站出来。三天后,迫于舆论压力,反动当局释放了马骏等学生领袖,马骏也由此得名“马天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以“天安门”命名并加以称颂的民族英雄。
02操守行为尚可见,精神信仰留心间
1920年马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马骏于1922年回到家乡宁安,组建了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宁安党小组”,在学校以英文教员的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期间,马骏在学生中组织成立“读书会”,倡导大家阅读《新青年》、《觉悟》、《新潮》等进步书刊,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革命骨干。五卅惨案发生后,马骏指挥社会各界4000多人游行示威,支援上海工人反帝爱国斗争。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马骏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东北这片白山黑水之间,为后来东北地区党领导人民开展反帝爱国斗争打下坚实基础。
03愿以其身为蓐荐,忘家殉国志图强
1927年,李大钊同志遇害,北京党组织遭到重大破坏。马骏临危受命,披挂上阵,从莫斯科返回北京,担任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面对密探遍布,危机重重的白色恐怖,马骏变装成阔商、农民,穿梭于贫民窟、工人区,走街串巷,打探敌情,积极开展秘密活动。在马骏的不懈努力下,群众很快发动起来,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好景不长,因为叛徒的出卖,马骏于1927年12月3日被捕。烧红的烙铁、许诺的厚禄、妻女的探望都没有动摇马骏的意志,面对敌人的诱逼和酷刑,他坚定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宣传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在狱中,马骏写下《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民众起来反抗,在文章的最后一页,马骏挥毫写下“故共产党员马骏之墓”作为自己的碑文。1928年2月,马骏英勇就义,年仅33岁。
马骏的一生短暂但光荣,伟大且绚烂,他坚韧不拔、信念坚定、勇于斗争的品质激励着我们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马骏烈士为榜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用我们的青春让祖国龙腾万里、岁月芳华,用我们的努力让祖国山河锦绣、岁序常新!
校对:吴敬杰
一审:卢博文
二审:韩欣樾
三审: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