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红廉地图

【青联大讲堂】宁安市历史文化讲堂

发布时间:2024-07-25 信息来源:青春宁安
【字体大小:

宁安历史文化悠久,具备开展文化创意工作的基础与条件,团市委将青年群体作为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群体,必将对宁安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源泉,意义重大。


历史文化悠久


宁安是黑龙江省历史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县域,更是黑龙江省自然山水风光最为优美的地域。从新石器时期莺歌岭文化、唐时期渤海国文化、清代宁古塔文化(流人文化),到近代红色革命文化,构成了宁安四大历史文化体系。

莺歌岭文化。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文化代表,莺歌岭遗址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镜泊湖南东岸的一座名字为“莺歌岭”的小山上。遗址于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发掘,最早文化层距今约为4000年左右,为东北肃慎文化遗存。肃慎人作为主要活动族群,为满族的祖先。遗址中出土的以陶猪为代表的陶器,石砮为代表石器,鹿角锄为代表的骨器,证明了当明渔猎和原始农业的发达。其中“楉矢石砮”(弓箭),作为肃慎人典型的渔猎工具被广泛制作和使用,并成为自商周时期开始,加强与中原地区联系交流的主要物品。“楉矢石砮”是一种用楛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箭镞为北方特有的青石,也称黑曜石,锋利非常。在《竹书纪年·五帝纪》《国语·鲁语》中均有记载“肃慎氏贡矢”,其中孔子辨认楉矢石砮为肃慎氏朝贡之物的故事广为流传。

渤海国文化。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政权。自公元698年建国,926年为契丹所灭,存世229年。(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3]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渤海国疆域辽阔,“方圆五千里,编户十万,胜兵十万”,被史学家称为“海东盛国”。效仿唐三省六部制,设五京(宁安为上京龙泉府),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疆域包括今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核心在牡丹江流域宁安境内。

宁古塔文化。宁安,旧称宁古塔(宁古塔为满语,即六个居址或六个部落之意),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662年清廷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为宁古塔将军。公元1666年至1676年,宁古塔将军衙门驻地设在宁安。(1910年改绥芬厅为宁安府,1913年,宁安府改为宁安县。)宁古塔将军辖区范围广阔。据《大清一统志》记载:“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即东至大海3000余里,指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西至柳条边590余里,至盛京威远堡开原界;南至长白山南图们江、鸭绿江1300余里,与朝鲜分界;北逾黑龙江至外兴安岭。红色革命文化。宁安是革命老区,近代以来,宁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书写了不朽的红色革命历史。马骏,著名的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中国革命的先驱者。1922年,组建了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宁安党小组”,从事地下工作,在东北大地上播下革命火种。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安辖区的横道河子、牡丹江等地建立了党支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宁安特别支部、中共宁安临时县委、中共宁安县委相继成立。反帝爱国斗争和土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宁安是中心县委所在地,也是各路抗日义勇军的汇合地。党在宁安较早地创建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和绥宁反日同盟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击,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军的诞生地,也是东北抗联一、二、四、五军的活动地和中共吉东特委、道南特委所在地。以宁安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曾扩大到整个绥宁地区乃至吉东地区。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亲手创建了宁安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宁安以它的光辉业绩著称北国,永载史册。1955年、1964年授衔的开国将帅,黑龙江籍有6位,其中宁安有4位。


文化元素富集


从渤海国文化与宁古塔文化来看,宁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众多。

以渤海国文化为例,它有亚洲中世纪最大的都城遗址-上京龙泉府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宗教寺庙兴隆寺遗址,渤海国统治阶级以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本民族平民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成熟的渤海三彩技术,留存下来的三彩熏香炉、三彩大缸图案精美,形制特殊。渤海三彩器得到当时日本上层社会的喜爱,成为对日贸易的输出品;先进的白酒(蒸馏酒)制造技术,渤海人还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白酒,将中国的蒸馏酒制造向前推进了二百年;独特的渤海音乐,是当时亚洲乐舞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不仅在当时就传入日本,后世金朝宫廷还专门设有“渤海乐。

以宁古塔文化为例,宁古塔新城作为清代的边塞重镇,“设官庄”“开官地”“立旗屯”“收贡物”“通驿站”“抗俄兵”,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俗。目前留有以大石桥、泼雪泉、望江楼、西阁、城隍庙、山东会馆为代表的文化遗存遗迹。同时,作为清代重要的流放地之一,形成了特有的流人文化现象,诗人吴兆骞、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后裔等都曾流放于此,形成了以黑龙江历史上的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方拱乾所著《绝域纪略》又称《宁古塔志》,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为代表的黑龙江第一部志书和第一部山水记等特殊的流人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众多


基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宁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宁安非遗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早期挖掘保留的一批原始档案成为我市非遗项目的基础。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探寻”的原则,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截止目前,宁安市各级非遗八类共73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7项、牡市级项目26项、宁安市级项目1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宁安历史文化具象化展现的生动载体。

传统美术类有民间纸扎、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宁古塔满族枕头顶、宁古塔塔画、宁古塔木雕、宁古塔满族萨满面具、宁古塔烙画。其中宁古塔满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以从渤海时期,引进丝绸和刺绣开始的,从现在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展出的真孝公主的壁画足以证明。渤海灭亡以后,到了女真时期,满族刺绣逐步发展起来。这种刺绣来源于女真人的钉线。满族自古就是靠渔猎生存,钉线是女真人妇女绣在狩猎的箭囊和马鞍坐垫子上的一种简单、粗糙的民间手工艺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开始是白色皮革,绣上黑线装饰,后来学习汉族刺绣,才五颜六色的丰富起来。满绣不仅绣在狩猎的箭囊和马鞍子坐垫上,还绣在衣服上、鞋帮上,特别是绣在枕头顶上。枕头顶图案大多体现了满族的宗教、信仰、民俗和审美等内容,在形式上是典型的纳纱方法,枕头顶多用红、黄、白满族八旗颜色为主基调,构图典雅、色彩艳丽、粗狂朴实、生动和谐。

民间文学类有宁古塔满族萨满神话、傅英仁满族故事、满族语言、宁古塔民间谚语、宁古塔满族民歌、宁古塔民间歌谣、满族说部(招抚宁古塔)。

民间舞蹈类有宁安秧歌——龙舞、宁安秧歌——龙凤船、满族东海莽式舞、鞑子秧歌、满族扬烈舞、满族野人舞(巴拉莽式舞)、满族拍水茶茶妞、满族威风莽式舞、朝鲜族舞蹈迎月亮、满族八旗阵鼓、东北传统大秧歌—大浪花。

传统音乐类有满族祭祀音乐、朝鲜族洞箫、传统曲艺类、宁安东北大鼓、体育游艺杂技 、宁古塔珍珠球、宁古塔朝鲜族掷柶游戏。

传统技艺类有宁古塔朝鲜族冷面制作、朝鲜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宁古塔朝鲜族打糕制作、宁古塔朝鲜族泡菜制作、渤海国陶艺制作技艺、宁古塔泼雪泉酒酿制技艺、宁古塔宫廷东珠生产技艺、朝鲜族大酱制作技艺、韩铁花清真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宁古塔大蒜种植技艺、宁古塔铁匠炉。

传统习俗类有杨氏家族萨满鹰神祭祀、关氏家族满族萨满祭祀、朝鲜族流头节、宁古塔吴氏家谱文化、富察氏满族萨满家祭、宁古塔满族捕鱼(冬捕)习俗、朱氏家族谱牒、古塔满族狩猎习俗、鞑子香采摘信仰民俗、满族民间尊崇“姑奶奶”习俗、宁古塔采集习俗、笊篱姑姑舞游艺民俗活动等等。




校对:吴敬杰

一审:卢博文

二审:韩欣樾

三审:刘志强